ISOM (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Memory國際光學記憶體論壇)的工程師正式決定第四代光碟片的發展藍圖
儲存容量將高達1000GB,也會採用新的計量單位「1TB」,除此之外,讀取速度也會提升,估計會在1Gbps左右
光碟片發展簡表
種類 容量 讀寫頭
第一代 CD 700MB 紅光
第二代 DVD 4.7GB 紅光
第三代 BD 25GB/50GB 藍光
自從有電腦光碟儲存標準以來,已歷經多代發展,第一代的光碟片是CD,第二代是DVD,第三代現在還有分歧,分有HD DVD與Blu-Ray兩大陣營,都由於都採用藍光讀寫頭,於是我們統稱藍光光碟Blu-Ray。至於第四代光碟名稱尚未決定,如果要像藍光光碟一樣凸顯技術內容,也許會稱為全像光碟。
事實上光碟機不但讀取速度越來越快,容量也越做越大。當年聽到4.7GB的容量覺得真是電腦聖品,沒想到網路上流傳一些容量高達700MB、甚至 4.7GB的檔案,立刻就把光碟塞爆。但科技界早早就預料到,電腦處理速度提升後,伴隨著而來的就是大量資料處理能力,所以需要高頻寬通訊與大容量儲存能力,這三種是共生的,任何一種均會帶來另外兩種需求。另一方面,一般人其實並沒有這種尺度的資料需求,要創造需求最簡單的就是高畫質影片,因此新的光碟技術推出時,往往也會伴隨著新一代的數位影像標準。
開發第四代光碟要使用到許多技術,才能將容量推進到1TB,目前看來全像儲存技術將會是最重要的一環,因為Spatial Light Modulator (空間光學調變器,LCD也算其中一種)性能越來越好,光學薄膜的發展同時改進了讀取速度與儲存容量,在傳統技術逼近物理極限時,這會開啟一條新路。
第四代光碟只用全像技術的可能性並不高,從第三代光碟技術(也就是藍光技術),光是一個藍光規格就可以吵好幾年吵不完,光碟廠商與電影公司為了保障獲利不肯輕易讓步,第四代光碟怎麼可能讓一兩間公司輕易掌握在手中,屆時一定又會有聯盟合縱的故事。不過目前不少廠商均已投入第四代光碟技術研發,包括 Sony、Pioneer、Philips與Sharp等。Sony使用一種稱為Micro-Reflector(微反射器)的技術,藉由改變焦點可以達到多層記錄,也就是多層光碟片。但Sony目前只做到每平方英吋10Gbit的密度,InPhase之前達成的世界記錄是515Gbit, Sony希望將光碟片分成每層10um,也就是1/100mm的厚度,藉由10至12層記錄的方式,擴展容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