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顧身邊患癌症者其日常言行,你會發現“他平時就有點想不開”、“老愛生悶氣,鑽牛角尖”。
這些消極情緒是不是導致癌症的罪魁禍首呢?
以下針對這一問題多方面專家給出了確切的答案。
臨床上:不開心的人真會得癌
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防癌科袁鳳蘭教授,經常在外講課,傳授大家防癌知識。在臨床中,她見過一些癌症病人。
“他們中部分人的共同特點是性格內向,少言寡語、鬱悶不暢、不善交往,遇事自解能力差,自身健康有了不適也不願與家人講,等到支援不住了才到醫院檢查。”袁鳳蘭說。
比如桑碩(化名),女性,50歲,是一家企業的會計,平時性格就比較內向,加上工作的原因,朋友很少,也不善於和人交流。
退休前幾年,她的先生離職,女兒卻考上醫學院。
本來是挺讓人高興的事,她卻覺得家裏經濟壓力一下子變大了,每天都在琢磨,在這上面鑽牛角尖。
開始只是覺得鬱悶,然後每夜失眠,不想吃飯,老不覺得餓,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3年左右。
有一天洗澡時,桑碩發現自己右側乳腺外上方長了個黃豆大小的癤,一檢查,她患了乳腺導管內癌。
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杜文華(化名),袁鳳蘭說,他是某機關辦公室的幹部,與桑碩一樣,性格內向,朋友很少,遇事不願和人交流,喜歡閉門自思,長期失眠,飲食不規律,尤其喜歡吃剩菜剩飯。
開始他只是覺得胃痛,吃了半年的止痛藥也不見效,最後發現是胃部潰瘍病癌變。
“關鍵的是,他在手術後還是不能調整心態,沒活過5年就去世了。”袁教授嘆息道。
由於情緒因素導致患癌,只是個案,還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呢?
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說,“不良個性和情緒是癌症啟動和發展過程中的危險因素之一。”
比如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,中國曾做過一次大型的食道癌調查,發現個性急躁、易怒的男性最易得食道癌。
何裕民說,在臨床中也證實了這一點,得食道癌的患者十有八九都是固執、急性子的人。
另外,何裕民說,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,國外就有了C型行為容易導致癌症的研究成果。
所謂C型行為,是美國學者1977年在研究哪些人
易得惡性黑色素瘤時提出的一種性格類型,主要特點就是
“過分耐心,迴避衝突,過分合作,屈從讓步,控制負性情緒,追求完美”。
“在臨床研究中我們也發現,乳腺癌和中年患胃癌的人多是這種性格,愛生悶氣,自我壓抑,不擅表達。”何裕民指出。
“其實,‘抑鬱容易致癌’是西方醫學之父———
古羅馬的名醫蓋倫早就得出的結論;
南宋時期著名醫學家朱丹溪的《格致余論》裏也提到,女性和公婆、姑嫂不合,心情抑鬱,容易得‘奶岩’,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乳腺癌。”
何裕民說,可見,“老生氣會得癌”還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中醫學研究所張國璽教授則指出,中醫很早就有“情志”致病的說法,這種由內因導致的疾病與由風寒暑濕等外因導致的疾病不同,前者會直接損傷五臟功能,發病更加嚴重。
生活中感覺有道檻過不去,就要小心
癌症是一種慢性病,具有很多誘發因素,但總體來說,和人的內在機能紊亂有關,情緒和個性是其中很重要的環節。
何裕民在解釋不良情緒為什麼能致癌時說,國外很早就認為敏感、抑鬱、多疑、厭世是癌症的催化劑,其可能機理是抑郁大大削弱了人的免疫功能,使人體機能處於低品質運行狀態,當細胞突變時不易自我清除。
比如有些女性癌症患者愛較真,性格內向,愛生氣又不擅表達,導致植物神經、內分泌與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高度亢奮和緊張狀態,反覆刺激,造成靶器官,如乳腺和卵巢受傷。
而很多優秀男性拼命工作、壓抑自我,患胃癌與胰腺癌的較多,因為消化系統是情緒的晴雨錶,很易受損。
愛生氣的人日常血中氧飽和度易低,和滿面紅光、血氧飽和度高的人截然不同,生氣時面色蒼白、嘴唇發紫、手腳冰涼,天長日久,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,臟器病變。
免疫功能高低是決定人是否患癌的因素之一。
生氣是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緒,張國璽說,但不是說人只要生氣就會得癌。
兩口子吵架、被上司批評,是常見的負性生活事件,不同的人對此反應不一樣。
如果你覺得生活中讓你生氣的事像道檻一樣,怎麼也邁不過去了,思想鑽了牛角尖,而且抑鬱的心態持續時間特別長,達到一兩年以上,就要小心了。
何裕民也指出,人處在長期抑鬱狀態,至少要兩三年以上才會出現病狀。
陽光的人不愛生病
其實,生氣的人不止易得癌,還面臨著生活中很多其他健康風險。
比如有研究表明,女性生氣時,容易長色斑、加速腦細胞衰老,導致胃潰瘍和心肌缺氧,還可能引發甲亢。
張國璽說,陽光的人不愛生病,要想不生氣,改變錯誤認知方式、建立正確認知方式是關鍵。
如何改變呢?他提出一個A+B=C→D→E的公式。
其中,A代表事件,B代表認知方式,C代表結論,D代表情緒,E代表身心健康。
相同事件,不同認知方式,得出的結論不同,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,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也不同。
比如一杯水,被你不小心灑了半杯,張國璽說,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。
一種人得出的結論是還剩半杯,並因此感到高興、興奮,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好的影響;
另一種人得出的結論是水少了半杯,為此鬱悶、生氣,從而對身心健康造成壞的影響。
“要記住,很多時候,人改變不了客觀環境,只能改變自己。
你不能總是抱怨為什麼倒楣的總是我,卻忽視了人都有走運的時候。
要求別人太多,改變自己太少,就會出現問題。
對於改變思考方式的建議,何裕民教授也非常認同,此外,他補充說,對事情的後果不做無謂的聯想、多交朋友、種花養鳥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、讀好書、多曬太陽也非常重要。
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“四一二經絡調理法”,這是在原先“三一二經絡調理法”基礎上改進的,加了一個肝經的太衝穴:
四,就是合谷、內關、足三里、太衝四個穴位的按摩,每天兩次,每次五分鐘;
一,是一個以腹式呼吸為主的基本氣功鍛鍊,每天兩次,每次五分鐘;
二,就是以兩條腿為主的下蹲運動,每天一次,每次五分鐘。
可以紓解抑鬱,疏通經絡,調暢氣血,活絡關節,從而調整內臟功能。
另外提醒大家,一旦出現情緒低落、興趣減少、失眠、焦慮、恐懼、悲觀、頭痛厭世等症狀,並持續兩周以上,有可能是患有抑鬱障礙,應該及時就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