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

高效能的5個習慣




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‧杜拉克(1909-2005)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,父親是經濟學者、母親是醫生,他在奧地利及英國完成教育,是位擁有四十多本著作的作家,同時也是著名的管理顧問與大學教授。

它序言的標題:「管理別人,先從管理自己開始!」這就像我們以前常聽到的一句廣告詞:「刮別人的鬍子前,先把自己的鬍子刮乾淨!」很簡單的一句話,卻是管理大師認為的基本原則!彼得‧杜拉克認為如果主管無法有效做到自我管理、以身作則,就別期望他有能力管理好同事和部屬。

而主管要想管理好自己、展現出高效能來,並不需要天賦異稟,或具備特殊才能與才智,而是必須遵守一些頗簡單的原則-也就是此書中談的「管高效能的五種習慣」。

習慣一、了解你的時間
時間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資源,管理者在規畫工作之前,要先從時間著手,搞清楚自己平常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,減少沒有生產力的時間需求,再盡可能把零碎片段的時間整合為可連續運用的大量完整時間,才能挪出時間將目光從工作轉移到成果上來。

記錄時間、管理時間和整合時間則是時間管理的三個重要步驟。實際做法可以每年至少進行二次時間日誌的記錄,每次持續三到四個星期,記錄完後,重新檢討和修正自己的時間表,設法找出根本不需要做或者可以找他人代勞的事情,然後設法刪除或調整這些活動的時間。
我們可以試問自己:「如果我根本不做這些事情,會有什麼差別?」,以及「我的時間記錄表上有哪些活動可以請別人代勞?」

習慣二、「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?」
高效能管理者會把焦點放在有所貢獻上面,他們不會一味埋首於工作中,而會抬起頭來向外看,關注應該達到的目標。

這也是為何當今企業如此重視KPI的原因吧,無論你有多好的表現,倘若你的表現無法為組織帶來實質的績效成果,組織將日趨衰亡。

習慣三、善用人之所長
彼得‧杜拉克強調用人之所長是一種態度,如果一個人能鞭策自己詢問同事、部屬、和上司:「這個人能做什麼?」而不是:「這個人有哪些事情辦不到?」他很快就可以培養起用人之所長的態度,讓每個人發揮所長,並試著讓缺點變得無關緊要,如此一來才能產生建設性的成果。

書中提到:高效能管理者很清楚公司付他們的部屬薪水,是為了要他們展現績效,而非討好上司。所以他們知道歌劇名伶能招徠顧客,無論她發多少次脾氣都沒關係,畢竟歌劇院請經理人來上班,就是要他忍受歌劇名伶的脾氣。

這不禁讓我回想職場上,曾經看過幾位表現很出色的主管,但她們都有很差很差的EQ,很會虐待她們的部屬,例如:喜歡在辦公室內大罵部屬,而且還刻意打開辦公室門,罵給其他人聽,無論她們的部屬多麼的委屈,甚至在她們面前掉淚,也不見她們有一絲的憐怋之心。

年輕時不懂,只是心裡想難道她們的上司都是笨蛋嗎?為何要放任她們如此對待部屬,難道做主管就了不起呀~可以如此機車!如今長大了,漸漸懂了…因為她們的主管需要她們為組織創造出來的績效,因此也只能犧牲其他人了。

習慣四、先做最重要的事
由於時間永遠不夠,所以管理者要學會「專注」,要有勇氣決定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情,先做最重要的事,而且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,據以安排時間。

很多時間管理的書,總教你要懂得排列事情的優先順序,然而排優先順序不難,難的是我們總先挑容易的事情先做,因為最重要的事情往往也是最動腦與花時間的事情,結果搞到後來還是一事無成。

有一個方法很好,每天早上開始工作前,先在自己行事曆上列出三項最重要的工作,當天的工作重點就是想辦法完成這三件事情,我曾經試著做過一段時間,覺得還挺有效的,每天下班時都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呢~

習慣五、做有效的決策
這個習慣是最困難、也是最需要智慧的一個習慣,高效能管理者不會做很多決策,而會集中心力在重要的決策上,他們不會只著眼在「解決問題」,而會試圖釐清哪些決策是策略性決策,哪些是一般性決策,重視的是如何讓決策發揮應有的成效。

這很像彼得、聖吉一書中所看到的「系統思考」的觀念,管理者要能夠從細枝末節中或問題的表象,去看出或悟出問題的真因與全貌。

彼得‧杜拉克是率先提出「知識工作者」創見的人(哈…或許因為我們出生年代太晚,實在無法理解「知識工作者」的詞有何"創見"可言),他認為知識工作者固然也要求適當的經濟報酬,但還需要機會,需要成就感,需要自我實現,同時也追求價值。知識工作者唯有讓自己成為高效能管理者,才能滿足上述的個人需求,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效能。

這或許也就是為何人人都想當主管了吧!讓我們一同努力培養這五個習慣,朝未來主管之路邁進 ~
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ennifersrwu/1619042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