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

拒絕自怨自艾的悲觀


張傳宗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用自己的力量找回健康,這項生活目標,
讓他沒有被突如其來的病痛所擊倒,反而能夠積極正面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。
一步一步跑著,乍看之下,寶僑家品(P&G)資訊部協理張傳宗和一般的慢跑者並沒有兩樣,但仔細一看,你會發現,額頭流下的涔涔汗水,正緩緩流過他左臉頰上的整片傷口,強烈的刺痛,引得他微微皺眉,但他的腳步卻並沒有因此停下。2010年,張傳宗正在與第二期唾腺癌奮力搏鬥中。

原本只是左臉頰輕微突起,檢查後,卻被醫生宣布是少見的惡性腫瘤,張傳宗的生活一夕變天。有著每天晨泳1500公尺習慣的張傳宗,以往很少進醫院,那天走出醫院時,他回想著剛剛看到、那些和自己平常接觸到的人都不太一樣的病人,內心不禁自問「我是不是以後就要變成那樣了呢?」
專注能做的事,積極面對病魔衝擊
一般人得知這樣的晴天霹靂,第一個反應多半是震驚與不解,「怎麼會是我?」但從2001年開始接觸史蒂芬‧柯維(Stephen Covey)高效人士7習慣課程,並進一步成為寶僑內部相關課程講師的張傳宗,一開始思考的卻是「我接下來的日子,要怎樣過?」以及在這個目標下,「現在起,我可以做哪些事?」
張傳宗告訴自己,「我絕對不要成為別人眼中悲慘的人」,他希望即使朋友來醫院探病,也不要抱著「我是來可憐傳宗」的心態。他對自己說,這不是一場悲劇,這件事只是上天給予的一次試煉,讓自己有積極面對的機會。
一旦確立了這個念頭,張傳宗發現,自己對於得到癌症這件事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,行動中主動積極的部分也開始展現。
當朋友問他,「你為什麼會得這種病?」他可以笑著回答,「我也不知道,但又為什麼必需要知道原因呢?」畢竟生病是無法改變的事實,與其探究原因,還不如專注在能做的事上,讓身心變得更健康,好去對抗病魔。
於是張傳宗更勤奮地去運動,強化體能。開刀後沒辦法繼續晨泳,張傳宗改成每天晨跑。手術後患部必須進行為期1個月的電療,而電療會破壞表層肌膚,讓張傳宗整個左臉頰像燒傷一樣,大面積的傷口不只疼痛不堪,甚至讓他想吐。但他告訴自己,一定要讓身體強壯起來,即便汗水刺痛傷口,他依然每天堅持不懈,持續鍛鍊。
公司主管問他,「你要不要乾脆請長假在家休息?」張傳宗一口回絕,認為若放任自己整天在家,等於是把所有時間精神都放在「我生病了」這件事上,與其這樣,他寧可繼續上班,維持原本正常的生活節奏,頂多每天下午3點半提早下班,好讓他可以趕上4點的治療時間。
透過積極改善自己身體狀況,原本手術後預估要半年才會消退的顏面麻痺,張傳宗3個月就找回知覺;預計會持續兩個月的味覺喪失,也在兩周內就恢復;甚至後期回診時,連醫生都驚奇於他狀況恢復的良好。
用正面的意志力,張傳宗不僅沒被病魔拖垮,甚至戰勝了癌症,找回過往的生活。
擁有選擇的自由,更要規畫正確方向
「思考自己想要的目標,並專注於能夠做的事情,這兩個念頭,其實就是柯維成功學中的習慣2:以終為始,以及習慣1:主動積極,」10年的修練,讓7個習慣早已成為張傳宗生活態度的一部分,尤其是以終為始的習慣,他更認為是帶領自己度過癌症復健期的關鍵,這也是所有習慣中,影響他人生最大的一個。
張傳宗解釋,在接觸柯維7習慣之初,他認為「主動積極」最重要,因為唯有明白自己擁有「我可以如何反應」的自由,才能主動掌握人生。
然而後來他體悟到,知道自己擁有自由並不夠,更重要的,是釐清自己到底想要做出什麼樣的人生規畫,這就是「以終為始」的意義,畢竟沒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,就無法判斷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選擇。
「除了自己可以做決定,更要明白自己要往哪裡去,這才是自由真正的核心,」張傳宗說,正是這種態度,讓他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用自己的力量找回健康;這項生活目標,讓他沒有被突如其來的打擊所擊倒,反而能夠積極正面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,做出對的反應,以堅強的精神力,度過人生的低谷。
(整理‧撰文/謝明彧,編輯/郭明琪,本文取材自《經理人月刊》2012年11月號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